对已建设完成的景区进行三维建模具有多方面的必要性,其价值贯穿于文化遗产保护、景区管理优化、游客体验提升等多个维度。以下结合政策背景、技术优势及实际案例进行综合分析:
一、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1.高精度存档与修复支持
通过激光扫描、倾斜摄影等技术,三维建模可精确记录古建筑的雕刻纹理、彩绘细节甚至病害特征(如水渍、颜料脱落等),为后续修复提供毫米级数据支撑。例如,黄山、张家界等景区通过三维建模实现了对复杂地貌和古建筑的永久性数字化保存,避免因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导致的文化断层。
2.活化利用与传播创新
三维模型支持虚拟现实(VR)交互,游客可通过数字平台远程探索景区细节,如敦煌莫高窟的虚拟游览项目,既缓解实体景区的承载压力,又扩大了文化传播范围。此外,模型还可用于影视创作、数字展览等衍生场景,推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
二、景区规划与管理的智能化升级
1.空间资源精细化管理
三维模型整合地形、建筑、植被等数据,可实时监测景区设施状态(如古建筑结构安全、植被覆盖变化),并通过热力图分析游客分布,优化游览路线设计。例如,重庆全域三维模型为城市品质提升、应急处理等提供了统一的空间基底。
2.动态模拟与决策支持
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可模拟节假日人流高峰、自然灾害等场景,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如九寨沟通过三维模型预演地震后重建方案,减少试错成本。此外,模型支持对新建项目的可视化评估,避免景观冲突(如建筑高度破坏天际线)。
三、游客体验与服务的多维提升
1.沉浸式游览体验
三维建模结合AR/VR技术,可提供个性化导览服务。例如,游客通过手机扫描实景触发历史场景重现,或通过虚拟角色互动了解文化故事,增强游览的趣味性与教育性。
2.智慧服务与精准营销
模型数据与票务系统、气象监测等联动,可实时推送定制化信息(如最佳观景时间、拥堵预警)。黄山景区通过三维可视化平台展示天气、空气质量等数据,提升游客决策效率。同时,模型生成的虚拟游览内容可作为营销素材,吸引潜在游客。
四、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1.降低运营成本
三维模型减少重复测绘需求,例如临沂市通过空地融合建模技术将航拍影像与地面补拍结合,节省30%以上的数据采集成本。模型还可用于远程巡检,降低人工巡查频次。
2.延长产业链价值
数字化成果可衍生文创产品(如3D打印古建筑模型)、在线教育课程等,创造二次收益。张家界通过虚拟游览项目吸引线上流量,带动周边酒店、餐饮消费增长。
五、政策驱动与行业趋势
1.国家战略支持
自然资源部明确提出构建三维立体“一张图”,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从二维向三维转型。例如,《“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要求提升文物资源数字化水平,实景三维技术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技术路径。
2.智慧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
景区三维模型是智慧城市数据底座的核心内容之一,与交通、环保等系统联动,助力城市治理一体化。长三角示范区通过三维平台实现跨区域规划协同,验证了其战略价值。
三维建模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其必要性体现在文化遗产的“数字永生”、管理效能的“精准跃升”、游客体验的“沉浸重构”以及经济价值的“多维释放”中。随着空地融合建模、实时仿真等技术的成熟(如文献5中0.01米级精度的无人机航摄),未来三维建模将深度融入景区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